瑪莉亞.葛莫利(Maria Gomori)『生命對談:愛、孤獨與死亡』對話參與心得

11705

第一次接觸薩提爾模式是在2014年看了溫伯格的軟體管理學:關照全局的管理作為(第3卷),書中提到四種求生存的應對姿態如何達到一致性(Congruent)。接下來在 2016 年有幸參加陳茂雄老師的【教練系列-從自我覺察到發揮影響力】,理解如何用冰山來更了解自己、察覺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薩提爾提供了很簡單易懂的模型,而精進要靠不斷的練習,我特別喜歡這種不是靠理論或流程,而是靠自己體驗成長的方式。

從 1986 年開始薩提爾與他的學生們瑪莉亞(Maria Gomori)和 John Banmen 都有在臺灣開工作坊,蠻扼腕的是今年(2016)就沒有了。雖然今年在臺灣沒有工作坊,但瑪莉亞在台北還是有一場座談會【生命對談:愛、孤獨與死亡】by 家族治療大師 Maria Gomori × 榮格分析師 呂旭亞,儘管我不喜歡座談會的形式,因為參加座談會我都會睡著,但想機會難得就參加了。

今天聽到瑪莉亞說明年會到上海開工作坊很高興!也許有機會可以參與。整體對話的進行讓我感受到當初參與溫伯格的問題解決式領導工作坊 Problem Solving Leadership,溫伯格也是師承於薩提爾,他和瑪莉亞一樣,都帶出很安全、很真誠、很一致的場域感來邀請對話的加入。

錯綜起伏的個人經歷

瑪莉亞今年 96 歲,1920 年出生於匈牙利,研讀經濟學,在二次世界大戰時因為猶太人的身份被迫害。二戰後又因為不想在蘇聯的控制下失去自由,而選擇與家人流亡到加拿大,並取得社會工作的學位在醫院工作。在 48 歲時認識薩提爾後,就開始跟薩提爾學習家庭治療,之後40多年的時間就到世界各地開設工作坊。

我印象比較深的是一開始就提到,瑪莉亞在知道會場的佈置是他坐到臺上時,他非常反對,因為他認為人人都是平等的,當我們仰望他人時,就是在貶低自己。我聯想到臺灣造神的風氣,也許就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現。雖然後來因場地限制和參與人數多(400 人)不得已做了妥協,但他還是特地提出來,他並希望大家是以平等的態度來看這場交流。

有人問到瑪莉亞這樣是不是破壞了原則,他說我可以被說服,但我需要被聽到(I can be convinced, but I need to be heard)。而最後保留座位在臺上但先說明的做法是考慮了『我』、『他人』、『情境』後的一致性決定。

一開始的問答都圍繞在如何以 96 歲的高齡,還可以精神奕奕,到處開設工作坊,套句呂旭亞老師說的:『對談五分鐘後你就忘記他年邁的外表,接觸到他年輕的靈魂。』

以下是瑪莉亞關於年齡與人生回答的摘錄:

我不相信年齡限制了我是誰與我想成為什麼,我可以選擇接受(老了),或做出(我不接受我老的)選擇。

I don’t believe age limits who I am and who I want to be, I can accept (I am old), or make a choice.

我很幸運遇見人群,跟他們在一起我更了解我自己。

I am lucky to met people, being with them I understand myself better.

相信改變是可能的、改變是個選擇、改變也是混亂的

在場400位參與者中,約有95%是支持他人成長的志業,如咨商師、社工師、心理師。瑪莉亞提到身為協助人改變的角色,要相信改變是可能的,只要願意任何人都可以改變。而要不要改變,要做多少改變,這是受協助者的選擇。不要把受協助者的改變當成自己的成就,我們能做的是相信他可以改變、鼓勵他改變、跟他連結、照看著他,跟他建立起關係。(腦海中浮出 ScrumMaster 頭上光環的畫面)

瑪莉亞也提到人生就是改變的過程,當我們好奇和學習新的東西的時候,我們就在擴大自己的人生。比如到處嘗試不同的食物,就可以更了解自己喜歡/不喜歡什麼食物,也可以吸收別人做法放到自己的菜單中。更重要的是,任何關鍵重大的改變都是混亂的,接受混亂和未知可以邁向成長,而想維持在穩定和已知就會回到原地。

如何一起改變與成長(跟著馬走的故事):

  1. 陪伴
    1. 我相信你可以改變,我鼓勵你改變
    2. I believe you can change, I encourage you to change
  2. 尊重對方
    1. 你知道哪一條路和如何到達目的地,並不是為了我所以你需要改變,我提供經驗而不是解決方案
    2. You know which way and how to get there, it’s not my ego to make you change, I provide experience not solution.
  3. 分享能量
    1. 認可你是一個出色的人,互相連結
    2. Validate you are great as a person,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打造世界上最重要的產品:人

家庭是最重要的場所,因為家庭塑造了人。瑪莉亞提到他來不及用他知道比較好的方法培育他兒子,因為他認識這方法時已經兒子已經大了,所以他只好用在培育他孫子身上,他也很欣慰看到孫子是可以自我認可與自我看重的人(Self-Validation and Self-Value)。

所以父母的角色很重要,他建議父母可以多鼓勵小孩:

  1. 把你的感覺說出來(Say what you feel)
  2. 把你想要的說出來(Say what you want)
  3. 你也許不會得到你想要的,但說出你想要的是沒問題的(You may not get what you want, but it is okay to say what you want)

成就和自我認可沒有關係(Self-Validation != Achievements),成績也許重要,但讓小孩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更重要。

想到之前談到成年人的定義,瑪莉亞的成年人定義是:

依照自己的期待來活,用自己的資源,負起責任做出選擇,認可與看重自己。

Live up to your expectation, use your resource, take responsibility to make choice, validate and value yourself.

他提到父母的期待是他們的期待,當你還小的時候他們的期待很重要,但當你已經長大了,你應該做出自己的決定,活出你的期待,而不是父母的。

瑪莉亞也提到關於安樂死的部分,政府是偽君子,以保護人民的名義奪取了人民的選擇權和自由。我聯想到身為父母,有多少次我用『為了他好』的大旗來實現我的意志。

脆弱是建立關係的橋樑

David 這部分的記錄很詳細,就偷來用一下了 XD

察覺脆弱。脆弱是生命中的一部分,這是人性的一部分,誠實也是人性的一部分。所以我想寫一本書,學習並且承認這份脆弱。

我們過去被要求要隱藏脆弱,變成完美。兩人的關係發展,因為害怕失去,所以不敢顯露脆弱跟不完美,所以建起了高牆,偽裝自己。這樣也造成了無法分享,無法真正地連結。直到真正可以分享脆弱、彼此連結的時候,才能建立起真正的親密關係。

若是父母把自己的脆弱藏得好好的,小孩子很快就會學到這樣假面的相愛。不願意分享自己的脆弱,這是很危險的。如果跟這麼親密的人都要這樣僵持著,那就會有關係上的健康問題。這會直接影響到如何養育孩子。

跟自己的關係也是如此,要能夠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脆弱跟憤怒,並且勇於跟別人分享,自己對於自己本身的感覺跟看法。

作者: 敏捷黑手阿一 Yves Lin

Trying being agile in the fun way. 喜歡并相信敏捷與正念,期許能帶入一些不同的思維,能讓華語圈不只軟體產業,都可以更高效幸福,開心自在。

在〈瑪莉亞.葛莫利(Maria Gomori)『生命對談:愛、孤獨與死亡』對話參與心得〉中有 8 則留言

  1. 96 歲還可以到處開課在是太厲害了
    不管是各方面都讓人很佩服
    提外話,家庭教育真的很重要

    1. 有超強的能量,而且看瑪莉亞說一整天都還很精神,也許像他說的:『當給與的時候獲得更多。』

  2. 今天是平安夜,窗外阳光灿烂,是温哥华冬季难得的好天气。在这个温暖的下午,喝着热茶,边看着儿子在身边玩耍,边阅读Yves新鲜出炉分享给大家的这篇参会心得,真的有被恩宠的感觉。谢谢你,Yves!

    1. 好溫馨好有畫面的平安夜,很高興我的文章及時參與了這一刻,祝 Steve 闔家聖誕快樂與充實喜樂的2017!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黑手阿一的實戰報告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